【本文轉自 消極心理師的人生改裝工程 未經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】
*不是談到「性」才冒犯人,冒犯人就是冒犯人
最近關於性騷擾還有身體界限的討論之多,讓我也開始反思自己從小到大的身體界限是怎麼建立的,也邊在思考自己跟其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有沒有會冒犯人的地方。
在最近的討論中,我聽到一派說法是:
「雖然我碰到你,但是我又沒有性的意味,碰到的地方也不是什麼跟性有關的部分,這樣都要覺得被冒犯,根本是你本身有問題。」
我非常不同意這樣的說法,以我自己為例,我小時候就是一個非常討厭被長輩觸碰的小孩,因為我是家裡最年幼的小孩的關係,基本上什麼叔叔阿姨、爺爺奶奶、哥哥姐姐都會來摸我一把、抱我一下,還有大家最喜歡的是「摸我的頭,把我的頭髮撥得亂亂的」。
小時候的我常常因為被長輩撥亂我的頭髮、或是要我給他們抱一下,事後就在一旁生氣好一陣子,而且這種時候,旁邊的長輩都會跟我說:小孩不要這麼愛生氣、大人也只是想要對你好、你就是脾氣這麼壞。 那時候的我聽了這樣的話只會更生氣,我就是覺得別人抱我讓我覺得很不舒服,我就是討厭別人摸我的頭不行嗎?!
而這就是我們人與人互動的基礎,當今天你的行為,可能造成另一個人不舒服時,請立刻停止,或是,一開始就不要做。那我們該如何確認他人是否不舒服呢?我覺得我們可以從跟貓的互動中有些學習。 *從貓皇的「任性」反應學「尊重」與「合意」
大家有養過貓嗎?貓跟狗最不一樣的就是,祂們幾乎不會主動對陌生人釋出善意,更遑論接受陌生人的碰觸。溫和一點的貓在陌生人主動靠近時,可能會提早離開現場,或是扭身閃避;兇一點的貓,可能就會嘶吼,或是出爪攻擊了,而我覺得這其實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應該有的距離。針對人與人互動需要保持距離的呼籲,近來有些人在網路上會說,感覺這樣很見外、讓人不知道該怎麼互動,也有些人會說,這樣感覺非常主觀,好像變成隨時都要提防自己變成性騷擾的犯人。
關於這點,我倒覺得我們可以積極一點看待這件事情,只需要把自己對人的互動的期待從「狗」轉換成「貓」就好。 有侍奉貓的貓奴們都知道,當我們想要親近一隻貓時,最好的方式就是「被動」一些,保持「距離」,當貓主動表現出一些好奇之意時,可以試著伸手給祂們聞一聞,接著,觀察祂們是否願意與我們有些肢體碰觸,當祂們對我們有興趣時,可能會主動用臉蹭蹭我們、用身體靠靠我們,也願意接受我們的撫摸,但當祂們覺得「夠了」的時候,就會轉身離開(或揮爪),而我們也該乖乖收手。
以上與貓的互動就是所謂的「尊重」與「合意」,假如我們跟語言不通的貓互動,都可以維持友善跟禮貌,面對能夠直接溝通的人類,真的沒有道理需要去冒著會冒犯別人的風險去「摸」對方,搞到自己被討厭。假如講到這邊,還是覺得很模糊的話,我覺得你可以:
一、保持被動,我這邊指的被動是指身體上的,而不是要大家跟人互動時連話都不主動說。假如今天你是跟一個陌生人相處,我實在是想像不到有什麼理由,要沒事去觸摸別人的身體。假設你們是在一個關係的加溫期,我更建議先用語言溝通,而不要先出「手」。
二、主動詢問,承接上一句,當你們今天的關係正在加溫,感覺想要有更多身體接觸時,這時候友善的先詢問,是否可以有更進一步地靠近,能夠有效的讓對方對自己的印象更好。當然,用詞上需要自行斟酌,不要反而變成言語的性騷擾。
三、反覆確認,其實已經有很多性教育的宣導上有提到,親密的身體接觸、性關係的發生,務必要反覆核對彼此的意願,尤其是有一方表示不舒服時,請直接停止。我想要補充說明的是,反覆確認不只是語言上的探問,我們都需要去主動感知對方的狀態(肢體、表情等等),只要感受到兩人互動中稍微有「怪怪的」,就應該停下來討論。
接受別人就是不要你/妳觸碰
過去在校園宣導人際互動相關議題時,我曾經聽過學生提問說:「可是我真的很喜歡對方,而且我也為了對方做了很多事情,那為什麼我連稍微靠近對方都不可以。」
我覺得這是我們社會傳達給人們最不好的一個觀念,也就是:「親密關係」或是「身體接觸」是可以用某些付出交換而來的,只要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做了一定程度的付出,對方好像就該接受那些親密或是身體被碰觸。
這種觀念就可能造成最近的事件:有些人認為,女明星收了錢做節目,稍微有點身體接觸做效果又怎樣。事實上,任何人的身體都是我們最重要且獨一無二的資產,沒有一絲一毫是可以被佔有或是侵犯的。無論何時何地,只要你想要與他人接觸,都應該主動積極地確認對方的意願,而當對方表達「不要」時,就是「不要」。
被他人拒絕當然是會感到有些沮喪,甚至會讓人產生一些自我懷疑,但我覺得我們應該學著被拒絕,接受別人就是不想要被觸碰。當我們能去尊重他人的身體界限時,反而可能讓對方對我們的評價上升,未來與對方的關係,才更有變得友善甚至親近的可能。就算沒有變得友善,至少,我們越尊重他人的身體界限,越不會有被告的風險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