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子化的現代,每個孩子都是寶貝,但爸媽同時也擔心過度疼愛是否會養出「媽寶」。想要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小孩,但又拿捏不好尺度,尤其孩子磨蹭或無法適應時,總是會忍不住直接幫忙。到底要怎麼養出獨立自主的小孩呢?
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似乎是教養中一件困難的事,我們清楚自己沒辦法陪伴孩子一輩子,卻總是習慣性地為孩子擺平一切。而在讓他們獨立這件事上,往往最難的是克制想幫助的衝動。特別是時間緊迫的時候,我們很難有餘力去考量這些行為會造成的長期影響。
時間一長,就錯過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,等孩子長大習慣性依賴後,反而更難教。
5原則培養孩子獨立性
那到底要怎麼引導孩子培養獨立性呢?以下整理出7大原則供家長們參考。而具體的實施還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調整,確保孩子聽得懂、有獨立的能力再放手。
1. 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
孩子差不多2歲時,就會突然進入什麼事都要自己來的時期,即使自己做不好也想自己做。這時可以讓孩子慢慢練習,並為他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,比如早上要自己刷牙、洗臉、穿衣服、吃早餐。穩定、秩序的日常習慣能幫助孩子瞭解下一步應該做什麼,並逐漸在不需要爸媽幫忙或提醒的情況下也能自發完成。
2. 讓孩子練習為自己作主
除了穿衣、穿鞋等日常小事,「做決定」也是孩子的必修課。當孩子有更多機會獨立思考、做決定並為此承擔結果,才能培養出獨立性和責任感。平常可以多鼓勵孩子做決定,比如:「穿什麼衣服」、「今天要做什麼?」而爸媽只提供選項、意見或分析結果,引導孩子有意識地思考,並逐漸摸索出一套自主的模式,從決策中提升信心。
3. 讓孩子做家務
孩子能做到的事其實很多,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提供他們學習的機會。讓孩子共同分擔家務,養成生活自理能力。年齡小也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,從完成簡單的小任務開始練習,比如玩耍後收拾玩具、幫忙把衣服放進洗衣機,無形中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信心。當孩子發現自己竟然能為家裡/爸媽做這麼多事,被需要的感覺和成就感也會讓孩子更願意持續地做家事喔!
4. 不追求完美或過度糾正
不過要學會甚至做到和大人一樣,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。所以爸媽要提醒自己,不要追求完美。只要孩子願意去嘗試、自己努力完成,就算做得不夠好,也不要太過挑剔或不斷糾正,甚至直接剝奪學習機會。否則孩子會感覺老是達不到父母標準很受挫,慢慢地就會不願意嘗試了。
5. 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
同樣地,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,也不要為了省事直接給「標準答案」,而是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。因為未來孩子成長的路上隨時都會有各種難題,思考、處理問題的能力必不可少。一開始爸媽可以先示範如何解決問題,向孩子描述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。等孩子累積足夠的概念後,再慢慢引導他思考解決方法。如果孩子思考時遇上困難,則可以提一些問題引導方向,比如:「有什麼東西可以擦乾水?」或「怎麼做才能讓你和姐姐都玩到玩具呢?」
適度讚美,提高孩子積極度
而當孩子邁出嘗試的第一步,也別忘了適度地讚美他們的努力。
即使他們的衣服折得不是那麼好看、桌子沒有擦得很乾淨,但「我看到你努力想要折好衣服/擦乾淨桌子了,好棒!」強調這個行為是好的,才能提高孩子的積極度。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學會了好多事,而你也越來越輕鬆。
為孩子做的越多,他們學到的越少
常看到很多爸媽或長輩因為趕時間、看不下去、擔心等,事事都為孩子代勞。我家也有這樣的長輩,從刷鞋、疊被子到打掃,她看不過眼就會直接動手,而她的口頭禪也是:「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。」但事實上,孩子直到小學也沒有學會,甚至會用學不會當藉口,完全依賴這位長輩幫忙做家事。
但我們沒辦法陪伴孩子一輩子,養成他們依賴的習慣,只會加重自己的壓力。然後一邊成為家庭「代工」一邊抱怨,就像我家的那位長輩一樣。所以千萬記得,「你為孩子做的越多,他們學到的就越少。」
相信孩子的能力,放手讓他自己做吧!
參考資料/Today’s Parent、Parents、Verywell Family、Child Mind Institute
圖片來源/Photo AC、Pex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