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文轉自 Dr. Sandy的醫事手札 未經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】
門診來了一對婆媳帶著2歲的寶貝來看病,媳婦一進門抱著孩子一言不發。婆婆則是直接衝著我說:「醫師,我這金孫每到半夜就罵罵號,怎麼樣都安撫不下來,每次一哭就半小時,已經這樣一個禮拜了,我說他一定是被什麼東西嚇到了,要帶他去收驚。以前他爸爸小時候就這樣,後來收收驚過一陣子就好了,我媳婦硬是不肯,說什麼都要帶來給醫生看。」我說:「阿嬤,這個是『夜驚』!是一種睡眠障礙,神經還沒發育成熟的小朋友很常見,不是什麼大問題,早點睡、睡飽一點,過一陣子就好囉!不用花錢收驚也可以的。」
夜驚是什麼?
夜驚 (night terrors) 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,常見於學齡前至國小孩童,發生率約1~6.5%。夜驚發生的時間在上半夜、孩童熟睡的時候,發作時孩子會突然激動哭鬧,爸媽看到時,第一個反應會認為孩子做惡夢了,想要搖醒孩子;結果孩子反而更激烈哭鬧,哭鬧時間可能會持續半小時之久;終於搖醒時,卻又呈現眼神呆滯、反應遲鈍、心神恍惚的狀況。
目前醫學上並沒有找出夜驚發生的原因,不過普遍認為是與腦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有關,與生活壓力或創傷「沒有」直接關係,但可能與「家族遺傳」相關。例如案例中的故事,阿嬤說爸爸小時候也曾經發生,現在孫子也有相似的情形。
由於夜驚是發生在睡眠週期中的第三階段–熟睡期,所以就算當下叫醒孩子或是隔天早上起床清醒時,孩子都不會記得發生的任何事情,因此我們會提醒父母,「不要」跟孩子討論夜驚時發生的事情,以免孩子因為擔心或焦慮而抗拒睡覺,睡眠不足會增加夜驚發生的機會。
夜驚,其實更合適的名稱應該是「睡驚 (sleep terrors) 」,因為在任何睡眠當中只要進入熟睡期都有可能發生,包含白天的午休時間。發作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像是做惡夢一樣,會有哭鬧、表情驚恐、焦躁等狀況,時間可能從數分鐘到半小時,因此父母需要告知其他的照顧者,如家中長輩、褓姆、幼兒園或學校老師等,讓他們也知道孩子的情形及處理的原則。
夜驚的處理原則
夜驚大多都是良性且自癒的,通常一開始發生的時候,發作會比較頻繁,但隨著年紀會頻率漸減而消失,一般來說只需要確保睡眠充足,不需要特別的治療,所以收驚會好只是剛好因為隨著時間過去而自己好的緣故。
但如果合併其他影響睡眠的疾病時需轉介至相關科別的醫師,例如:睡眠呼吸障礙,這類包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、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等。由於此類疾病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,提高夜驚發生的機會,因此需要先處理影響睡眠的原因,夜驚才會改善。夜驚是依據病史診斷,「發生時間」與「是否記得」為重要線索,就醫時家長可以提供醫師相關資訊,以協助診斷。
家長可以這樣做……
1.注意環境安全
佈置安全的睡眠環境,確保發作時附近沒有尖銳物品、不會容易摔下床,如果有其他照顧者,告知他們孩子睡眠的狀況及正確的處置方式。
2.健康的睡眠習慣
確保孩童有充足的睡眠和固定的睡眠作息,可以試著提早半小時睡或晚半小時叫醒,建立好的睡眠習慣,可以使用4S法則
Schedule: 安排固定的睡前活動
School affairs: 檢查作業、整理書包、收拾日用品等
Self care: 洗澡、上廁所、刷牙
Special time: 10~20分鐘的對談或各自閱讀的陪伴
3.避免刺激性的咖啡因
4.避免睡前從事激烈興奮的活動
發作時家長的反應
1.避免喚醒孩童:喚醒可能會使孩童更煩躁,且可能延長發作的時間
2.避免介入發作:正常家長的反應會想叫醒並且不斷安撫但適得其反。建議在忙旁邊看著並注意安全即可
3.隔天早上不討論:討論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擔憂而抗拒睡覺,反而睡眠不足更容易發作
4.紀錄孩子的睡眠日記:記下孩子發作當天的入睡時間、發作時間及發作過程,以觀察孩子的變化
5.Scheduled Awakening 計畫性叫醒法(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):針對發作時間固定的孩童,可以在預計發作時間前30分鐘先將孩子叫醒,持續2~4週有效,若停止後又復發,可以再重複進行數週。
《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,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,不代表YODEE優迪嚴選平台立場》
【經歷】
現職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兒科主治醫師
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
臺北榮總兒科住院醫師
臺北榮總兒童醫學部總醫師
臺北榮總兒童神經科臨床研究醫師
臺北榮總兒童重症醫學臨床研究醫師
高雄榮總屏東分院兒科主治醫師
臺灣兒科醫學會會員暨兒科專科醫師
臺灣小兒神經科醫學會會員暨小兒神經專科醫師
【專長】
一般兒科疾病
兒童發展
兒童神經疾病
親子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