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做惡夢了怎麼辦?「夢魘」與睡眠週期

【本文轉自 Dr. Sandy的醫事手札 未經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】

我們的睡眠週期可以分成「非動眼期」和「動眼期」,非動眼期又分成1~3階段,以前有分第4階段,現在第4階段已經併入第3階段。1~2階段屬於淺眠期,而第3階段屬於熟睡期。

睡眠週期從入睡開始先順著從淺眠的第1、第2階段到熟睡的第3階段,再從第3回到第2、第1階段,接著進入動眼期,一個週期約90~120分鐘,如果一個晚上睡眠8小時的話,可以經歷約4~5個週期。

這4~5個週期中,雖然每個週期都有1~3期及動眼期,但各期分佈的時間是不同的,前兩個週期進入熟睡期第3階段的時間會比較長、動眼期比較短,而後面的週期則進入熟睡期的時間比較短,甚至沒有熟睡期,而動眼期的時間則越來越長。

做夢通常都發生在動眼期,一個晚上可能有4~5個動眼期,因此一個晚上可能會做好幾次夢,大多數的夢都不太容易被記得,尤其是前半夜的夢,只要超過五分鐘就會被忘記。但如果接近起床的時間剛好是動眼期又正好在做夢的話,這時做的夢就比較容易被記得。

夢魘是什麼?

學齡期的孩子,因為認知功能逐漸成熟,腦部的功能越來越活躍,有時當周遭環境出現壓力或是有心理創傷時,就可能會做惡夢,這種情形我們稱為

「夢魘(nightmares)」。

夢魘發生的時間常在下半夜或接近清晨、動眼期比較長的時候。因為夢魘是在動眼期,當家長看到孩子做惡夢時,通常是面部表情顯露恐懼、焦慮,但身體的肌肉本身會呈現放鬆、低張力的狀態,因此不會有太多的肢體動作,這點可以跟夜驚稍做區別。

孩子在惡夢中的情節,通常會出現的是一些大型動物、或是故事圖片中的怪獸。家長可以藉著與孩子討論惡夢情節,一面了解孩子可能面臨的生活壓力,一面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問題。夢魘其實是很普遍常見的,是正常認知發展的一部分,尤其在6~10歲這個階段,家長不需要太過擔心。

家長可以這樣做……

減少夢魘發生的方法

  1. 避免接觸可怕或過度刺激的畫面
  2. 思考有什麼可能的壓力源,並減少壓力源
  3. 建立合適的睡眠計畫,確保睡眠充足(睡眠不足更容易有夢魘)

應對夢魘的方法

  1. 安慰孩子「這只是夢」,然後送孩子再度回到床上睡覺,睡時再安慰一下。如果想要討論,可以隔天再討論夢境(家長需要在安慰孩子與過度關心中取得平衡)
  2. 給孩子有安全感的東西,例如: 棉被、奶嘴、絨毛娃娃、或是家裡的寵物
  3. 點上暗淡的小夜燈
  4. 鼓勵孩子運用想像力打敗惡夢
    例如:把惡夢的內容畫在紙上揉一揉丟掉象徵有勇氣對付惡夢,引導孩子想像這個惡夢有完美的結局,掛捕夢網在床頭象徵捕捉好夢、阻擋惡夢,把枕頭翻面象徵轉換夢境頻道等。

如果狀況持續未改善,可以轉介兒童身心科醫師

【經歷】
現職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兒科主治醫師
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
臺北榮總兒科住院醫師
臺北榮總兒童醫學部總醫師
臺北榮總兒童神經科臨床研究醫師
臺北榮總兒童重症醫學臨床研究醫師
高雄榮總屏東分院兒科主治醫師
臺灣兒科醫學會會員暨兒科專科醫師
臺灣小兒神經科醫學會會員暨小兒神經專科醫師
【專長】
一般兒科疾病
兒童發展
兒童神經疾病
親子共讀 

《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,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,不代表YODEE優迪嚴選平台立場》

相關文章

spot_img

最新文章

spot_im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