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沒什麼事,婚姻卻突然走到終點?離婚律師:沒搞懂伴侶需求,關係才會惡化

【本文摘自 大田出版 《從兩個人到一個人:只因想和美好的人一直走下去》 未經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】

「明明沒有發生任何事,我老公卻突然說要離婚」「我們一直都和平相處啊,但老婆突然離家出走了」。有些人會在根本不知道對方為什麼突然那樣、搞不懂自己到底犯下什麼大錯的狀態下,收到了「關係結束」的通知。他們茫然失措、憤怒、難受的程度,不亞於那些另一半遭逢意外驟然離世後被獨留下來的人。沒有什麼比不知道原因的離別來得更難接受的事了。



在上門找我的人之中,大約有一半是背負著足以被稱為「案件」的境況而來,像是另一半的外遇、暴力行為、破產、因賭博散盡家產等等。然而剩下的另一半,則是即使手上握著「起訴狀」的法律文件,卻依然不清楚自己究竟為什麼要經歷這些,無法接受這一切的人。

無論一起同甘共苦、幸福、病痛了多久的歲月,真實了解彼此,始終猶如發現新行星一樣困難。因此,越是感受自己刻骨銘心的痛苦,越是無法看清對方的創傷。更令人驚訝的是,許多人都得等到訴訟時,看見記錄對方立場的法律文件,或是在冰冷的法庭裡聽完對方痛不欲生的故事後,才第一次發現那些傷痕的紋路。

到底誰是受害者?誰是加害者?

每當我述說諸如此類的故事時,總有人會對此感到荒謬、生氣。

「傷害別人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傷害了人。太壞了吧?委屈的只有被傷害的人而已。」

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?直到我見過那麼多人,才知道原來真的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傷害了別人。就像同一句話會讓人感覺受傷,但也有人不會感覺受傷這點來看,可能會因自己內在某些脆弱的部分,在聽見對方的話語時,特別容易留下痕跡,進而形成傷痕;換句話說,並不能用「傷害別人的就是邪惡的加害者,受傷的就是委屈的受害者」的二分法,概括解釋所有情況。

有一對新婚夫妻,妻子大約晚上六點下班,丈夫則是會在晚上八點左右下班。妻子煩惱著是不是能為丈夫多做些什麼,畢竟自己早對方兩個小時下班。於是,她打算趁這個空檔親手準備一桌美味的晚餐取悅丈夫。而丈夫同樣在煩惱著該為妻子多做些什麼才好,為了不讓妻子下班後太勞累,他決定買些美食回家。結果,精疲力竭的妻子特意下廚,同時丈夫也拖著疲憊的身軀特地前往餐廳排隊外帶美食回家,這樣的情況一而再地反覆上演。

為對方著想的心意越強烈,越容易敏感在意對方的表情與反應。掛慮丈夫健康而精心準備了滿桌食物的妻子,對每天買外帶回來的丈夫有些不悅。丈夫不僅無法理解妻子,自己明明想盡辦法不要妻子辛勞才特地買外帶回家,她卻依然堅持每天親自下廚,他也對於必須解決洗碗與廚餘問題感到麻煩。兩人就這麼過了一年。

第一個結婚紀念日到了。為了迎接結婚紀念日,妻子特地花了三小時準備從未嘗試過的法國料理。

「只要老公像我們談戀愛的時候一樣帶束花回來,我就可以興高采烈地用這桌美食迎接他。看到我精心準備的餐點,不知道他會有多感動?」

另一方面,丈夫則是因為結婚紀念日找了間更為出名的餐廳,聽說必須排隊整整一小時。他心想著今天是特殊的日子,就算要等一小時也沒關係,所以雖然有點累,但還是等了一小時。最後,他又帶著外帶食物去了趟花店,不過時間太晚了,所有的花店都已經打烊。無可奈何的他,只帶著外帶食物返家。

「雖然沒有花,但老婆看到這麼棒的食物也一定會超級開心吧?」

丈夫一見到妻子,便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帶回來的食物是在多麼有名的餐廳買的,排隊的隊伍有多麼長。咦?老婆的表情不太對。

他將從餐廳買回來的食物放在妻子準備的滿桌料理旁,然後開始吃晚餐。夫妻倆直到晚上十一點才在尷尬的氛圍中結束用餐,幾乎同時對彼此一點也不幸福的模樣感到失望。

漫長的沉默後,丈夫先一步開口。

「剛剛的食物怎麼樣?」

猶如按下憤怒的開關,妻子忽然開始大聲咆哮。

「你眼裡完全沒有我花了三小時準備的料理,只有你買回來自己想吃的食物才更重要,不是嗎?今天是結婚紀念日吔,但你到晚上十點才回來就算了,竟然連一朵花也沒有?」

丈夫對於妻子選在自己準備生氣的時機搶先發脾氣感到無言。

「我當然是為了買給你吃啊,你以為是我自己要吃才買的嗎?外面天氣這麼冷,我足足排了一小時才買到的,你怎麼連一點感謝都不懂?有人叫你做菜嗎?明明是你自己想上傳照片到社群網站,反過頭來對我發什麼脾氣!」

當晚,這對夫妻展開了一場惡毒的唇槍舌戰。話題最終導向了責備對方究竟有多麼自私。向對方發表完長篇大論的兩人,從此開始了分房生活。

明明是為對方著想,為何反而更疏離?

在這對夫妻之中,誰錯了?答案是誰也沒錯。兩人都是秉持為對方著想的心,使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而已,只是對方卻完全沒有察覺這點罷了。

儘管誰也沒錯,但彼此間的關係勢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。除非其中一方犯下明顯的錯誤,否則像這樣的關係大多就會繼續以類似的模式變糟,最後走向終點。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讀對方行為的過程中,逐漸累積誤會,一旦誤會堆得太高而在某個瞬間崩塌,唯有走上終結一途。本來只是解釋得不夠清楚、解釋的時機稍微晚了點而已⋯⋯

所謂的「關係」,具有不付出努力、
放任便會自然消失的習性。
因此,若想維持一段重視的關係,
則需要傾注無限的努力。

最重要的是,明確地詢問對方想要什麼,而不是由自己的觀點去推測。假如情況不允許這麼做,留心觀察對方如何照顧他人,並試著按照相同方式實行或許會是個不錯的方法。

給對方他需要的,而不是你以為他想要的

我從擔任教授的朋友口中聽過一個故事。有天,這名教授最看重的研究生突然決定離開研究室。教授一直以來都不停向這位學生表達對其未來的展望,並且從不吝於提供調整研究大方向的建議。對於自己傾注心力指導的學生做出這個決定感到詫異的教授,轉而向其他學生詢問這名同學離開研究室的原因。其他學生小心翼翼地說出了答案——

「他說,教授給的指導都太抽象了,這不是他想要的東西。詳細指導如何實際研究才是他需要的。」

至此,教授更是震驚。他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想要教給學生的東西,根本與學生的期望不符。雖然晚了些,教授還是選擇向這名學生坦承自己的想法,並且告訴對方「怎麼不早點提出自己覺得辛苦的部分呢?」「我們再一起努力看看吧!」清楚教授平時有多疼惜自己的學生,在深思熟慮之後,也決定改變心意繼續留在研究室。

讓我們一起回到先前提及的那對新婚夫妻的故事。哪怕一次也好,假如丈夫願意為妻子親手準備她喜歡的料理,情況會是如何?假如妻子願意與丈夫一起享受他從餐廳外帶回來的食物,情況會是如何?假如兩人可以明確地讓對方知道「我為什麼要做菜?」「我為什麼要去餐廳外帶餐點?」情況又會是如何?或許他們的關係會發展得比想像中來得更精彩、更完整吧。

遺憾的是,我們大多都得等到失去自己重視的關係一段時間後,才會逐漸察覺究竟問題何在。「珍惜眼前人」這句話,所言非虛。

等等,光是這一句話都可能會出現因人而異的解釋,所以我想補充說明一下。這裡說的「珍惜」,指的不只是好聲好氣、單方面的犧牲,而是試著好好「理解」與體諒對方。


崔唯娜著 《從兩個人到一個人:只因想和美好的人一直走下去》

(圖片提供/大田出版 《從兩個人到一個人:只因想和美好的人一直走下去》)

這裡買

相關文章

spot_img

最新文章

spot_im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