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文轉自 羅寶鴻 老師 未經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】
孩子吃飯總是慢吞吞不專心,一口飯含在嘴裡就是不肯吞下,吃著吃著就去做其他事情,一頓飯就這樣吃到天荒地老。約定吃飯時間、收走食物,馬上就嚎啕大哭,爸媽的耐性感覺都快被耗盡。尤其時間不夠用,面對講不聽的孩子,到底可以怎麼改善?親子教育專家羅寶鴻老師傳授7原則幫助改善吃飯窘境!
在幼童飲食方面,許多家長傷透腦筋。
你是否也有過相似困擾:孩子吃飯過程總是慢吞吞不專心,反而時常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,就是不吃飯!就算試過約定時間法,孩子對於吃飯約定時間仍非常抗拒,每次聽到要計時了就開始生氣或哭。時間到了,要把食物收走,孩子更會強力抵抗,親子雙方都備感壓力。
其實「吃飯的問題」是很多孩子在6歲以前都有的,更是親子教養問題榜上排第一名、最多人感到困擾的難題。對於3歲的孩子,表現更是直接。他們不會「掩飾」,當他不想吃的時候您若硬要他吃,其實對彼此都會很辛苦。
但通常到了小學以後,這問題就會顯著改善。對於吃飯,我一直以來的建議是:吃飯是生理議題,孩子不想吃的時候就不要強迫孩子吃。
若強迫餵食,會發生4種常見負面情況
若「強迫餵食」,孩子在壓力下會產生以下「四種常見負面情況」:
狀況一:孩子抗拒約定吃飯時間、聽到要計時就開始生氣或哭
強制要求孩子要在限定時間內吃完食物,會讓孩子覺得,一到吃飯時間就會跟爸爸媽媽關係不好,會因為被要求、被控制,而感到自己是不好的、沒價值(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)。
狀況二:若把食物收走,孩子會強力抵抗
大人在收走孩子食物時,可以檢視自己是否「和顏悅色」(但通常都不會),所以在當下被剝奪吃飯時,會感到自己「失敗了」、「不是好孩子」,孩子不喜歡這種感受,就會出現「強力抵抗」的情況。
狀況三:知道沒吃完飯就不能吃點心,開始生氣難過哭泣
吃不完就不能吃水果、點心,這是大人普遍會用來處罰孩子沒吃完飯的行為,孩子不但會難過,而且會覺得「因為我沒做到大人喜歡的,所以大人也不給我做我喜歡的」,但這樣到底對孩子會有好的影響、還是不好的影響呢?他下次會因此把不想吃的飯吃完嗎?這是大人需要觀察的,若無效,持續用這種方式可能會增長孩子吃飯時的負面情緒。
狀況四:孩子不吃飯,總是會離開座位跟大人討抱、走來走去東摸西摸、找其他東西來分散注意力,就是不想吃下一口
因為不想吃飯,但內心希望爸爸媽媽不要生氣、是關愛他的,所以就會在吃飯時間常跟大人討抱,並藉由東摸摸西摸摸、拿這個拿那個,來「打岔」與紓緩不想吃飯而感受到的壓力。
這些都是孩子吃飯時感到壓力下會產生的普遍不當行為。長期下來,更會削弱孩子內心的歸屬感與價值感,逐漸讓他在其他日常生活事上出現尋求過度關注、權力鬥爭,甚至報復、自暴自棄等行為。因為每天孩子都要吃飯,而且一天起碼有三餐,所以這件事情也會對孩子影響比較深遠。
7原則改善,提高孩子進食興趣
大人可以改善的方向:
1.讓孩子參與一起製備食物
這是蒙特梭利環境常做的事,因為這樣能讓孩子身體力行參與製作食物,增加孩子對各種食物的感官認知,讓孩子對食物更有興趣,對進食的接納度也相對提高。
2.給予孩子有規範的自由
等到孩子再大一點(四歲左右),可以開始讓孩子在有規範的前提下,以「自助餐」的方式,自行決定自己要吃多少。讓孩子學習自己盛飯盛菜,決定自己要的量(自由),但每一樣菜都要夾(紀律)。
當成人把「自主權」歸還給孩子,往往孩子就會慢慢學習如何為自己「負責任」,這是蒙特梭利環境的做法,在比較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下,孩子對吃飯比較不抗拒,漸漸吃飯時心情也會比較輕鬆。
3.不要無限延伸吃飯時間
3到6歲孩子吃飯時間維持在半小時到40分鐘左右就夠了,大人不要因為期待孩子吃光,就一直把時間延長(有些大人甚至把吃飯時間延長到快2小時),這樣耗對孩子大人都是很負面的經驗。
ps:若是孩子自己盛的,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必須吃完,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。但如果是由大人盛飯的,時間到了,孩子還沒吃完,可以詢問他想不想繼續吃,不想吃就邀請他離開,但不要用兇的、威脅的、恐嚇的。不然,他會說要繼續吃,但結果還是耗在那沒動作,讓您更生氣。
4.對於較小的孩子,大人注意不要一直「強迫餵食」,或追著孩子跑邊走邊餵
若孩子吃很少,您希望孩子多吃一點,您可以給他建議,但還是由他自己做最後決定。同時,注意您的建議是否帶著「強迫」他必須吃完意味。
若他還是不吃,可以有兩種做法:
a. 讓他經驗自然結果,下一餐才能吃。
b. 基於成人的不安,讓他吃其他東西。
但不建議:
c. 「對不起,你如果沒吃完飯,就不可以離開桌子~」
對於比較大的孩子,不要威脅孩子如「不吃完就不准離開」、「沒吃完就不能玩玩具」等方式。我見過有些孩子為了對強迫餵食的大人消極反抗,結果還養成「含飯」的壞習慣。
5.盡量讓孩子自己嘗試
用餐時,若孩子想吃,一開始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吃(不要怕弄髒),從小培養他照顧自己的獨立。若他一開始就根本不想吃,如何引導也無效,對一個3歲孩子來講,可能就是他不餓、不喜歡某些菜色、或有其他身心理因素。
6.在吃飯時給予孩子正向語言,會遠比使用負向語言好
當你覺得孩子吃得慢、只吃了一半時,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,孩子已經很努力,吃了一半了!嘗試多使用正向語言如:
肯定句:「媽媽看到你已經吃很多了耶!」
鼓勵句:「我感覺你已經很努力了,加油喔!」
鼓勵句:「再努力一下,等一下就有點心囉!」
避免負向語言:
質問句:「你怎麼每次都慢吞吞呢?」
質問句:「吃這麼久才吃一點點,你到底怎麼了?」
威脅句:「你再不吃完我把飯收起來,你等一下就沒有點心!」
其實,吃飯是生理本能,孩子想吃就會吃、不想吃就不會吃;吃飯的不好習慣,很多時候都是大人強迫而來的。
7.吃飯要在愉快的氣氛下進行,孩子才不會有壓力
怎麼讓孩子用餐時間愉快沒壓力,是讓孩子吃得好、吸收好的最重要關鍵;「體重、身高、胖瘦、成長曲線」固然重要,但若我們使用正向的方法來幫助孩子,相信會比負向方式更有效果。
很多時候家長會規定孩子一定要吃完,但其實這樣只會在用餐時間製造更多的不愉快,以及產生更多對立,吃飯應該是一件自然、快樂的事情。孩子若生活有規律,若吃飯有自主權(如上述方式),很多問題可以減少。
怕的就是成人不斷地控制,最後讓孩子失去吃飯的自主性、失去進食的欲望。
最後,再提醒大家:
對孩子的期待,是我們自己的。所以期待落空所帶來的情緒(如失望、難過、焦慮、挫敗、生氣),也應該由我們自己負責,這樣才是一個成熟的大人。不應該把我們的情緒,肆意宣洩在孩子身上喔。
當我們情緒安頓之後,再來檢視我們對孩子吃飯的期待,看是不是可以有調整的空間。嘗試找到一個孩子跟你之間的平衡,彼此在吃飯時間,就會更快樂了。
希望對各位家長有幫助喔。
圖片來源/Photo A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