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說「不打不成器」啦!孩子的5種行為代表爸媽真的教得很好

新一代的父母對自己要求很高,當然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嚴謹。即便將孩子撫養得很好,有時也會對自己不滿意。不過,如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他們出現以下這5種跡象,說明爸媽把孩子教育得很好,應該好好地肯定自己喔!當大人先懂得自我肯定時,孩子一定也能感受正面能量,讓他們更相信自己、勇於面對新挑戰喔!

⑴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表現出「各種情緒」

相信許多父母對於孩子在自己面前「發脾氣」感到頭疼,但是每個人都會有情緒,區別只是會不會正確表現出來而已。大多數的人對於越親近的人,越輕易地表現情緒而且毫無保留。因為孩子心裡感覺和父母貼近,所以只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情緒,例如:憤怒、悲傷、恐懼等,他們認為與父母相處有「安全感」,內心踏實才願意撒嬌。如果孩子在家長面前表現的情緒很少,或者只表現某一種,可能就要想辦法改善親子關係喔!或許,試著先「接納」孩子的情緒,等心情穩定一點再「解決問題」,都勝過直接否定他們的情緒喔!如果他們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情緒,我們可以從旁協助引導他們說出來。

⑵ 孩子受傷或者遇到問題時「會先找你」

以為孩子遇到問題時,第一個想法就是「找父母一起解決」,事實上「不一定」。因為孩子會先判斷父母對此事件的反應、預測可能的後果,那些「判斷」都基於孩子過去和父母相處的經驗。只有當孩子覺得會獲得幫助、鼓勵,遇到問題才願意第一時間找父母。如果孩子過去在外面受到傷害向父母求助時,家長卻不分青紅皂白先採取責罵、斥喝等態度,又怎麼奢望孩子找大人求助呢?

⑶ 主動談自己的想法,「不擔心被反駁」

如果孩子願意告訴你「他們自己的任何想法」,說明這段親子關係真的很親密!因為有些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,或者對他們的想法、情緒反應過度,孩子當然就會越來越不願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。此外,敏感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,如果他們覺得父母不能承受,寧願選擇隱瞞不說。

⑷ 「不害怕被責怪」,勇於嘗試新事物!

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成就感。追求興趣的過程中,培養他們「持之以恆」的能力,更是在快樂中成長。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領域、不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天賦,逼迫學習「不感興趣」的事物,加上害怕讓父母失望,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壓力無比大,導致一直在壓抑中學習,嚴重反而使他們選擇逃避面對壓力與現實。

⑸ 孩子犯錯時「勇敢面對錯誤並且道歉」

當孩子犯錯出錯時,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,都會讓孩子變得小心翼翼。即使犯錯也會常說「不是我」、「那是誰誰誰」之類的話,養成找藉口或推給他人的習慣,如果不及時教育,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。所以,如果孩子勇於道歉,並且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,表示父母的教育有深刻烙印在孩子身上。一個懂得溝通、用耐心與愛感化孩子的父母,親子關係一定是甜蜜又溫馨啊!

或許,以前的教育大多是:「打罵才是為了孩子好」、「不打不成器!」等,但是「親子關係」是一輩子,難道真的用「打罵」就能讓孩子懂事、變乖嗎?「恐嚇式教育」只會讓他們害怕被打,依然不知道錯在哪,然後養成更不好的習慣,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,這樣的結果真的是好的教育嗎?未必吧!

相關文章

spot_img

最新文章

spot_im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