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不要習慣對孩子說「不要」!增加親密度從改變說話方式開始

父母的「好意提醒」卻讓事情「心想事成」

每次當孩子拿杯子裝水時,家長總是忍不住提醒:「不要打翻了!」,結果犯錯的頻率更高(暈)千叮嚀萬交代、不斷耳提面命的結果,最後換來「悲劇」,到底是為什麼呢?因為一般人都會想像自己聽到的話,例如:「現在不要想像黃黃的、酸酸的,含在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大量唾液的檸檬,絕對不能想像喔!」,先提醒「不要想像檸檬」,殊不知腦中還是會不由自主浮現檸檬的影像、口中自然分泌唾液。

同理,爸媽說「不要打翻!」反而勾起孩子「打翻東西的想像」。原本只是想溫馨提醒,卻事與願違地聯想到「可能會打翻」,最後就真的上演打翻以及家長勃然大怒的神情。人們常說「心想事成」,我們對孩子說的話,他們都會依照「預言」做到想像。本來沒想過「打翻飲料」或是「可能會打翻」這些事,經過爸媽的提醒後,反而會很在意。這些提醒形成負面暗示,「可能會打翻」的聯想,引導想像走向事實,一再的叮囑完全徒勞無功!

「警告」太難理解,「直接鼓勵」效果更好

當你把裝滿飲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邊,如果此時有人在一旁溫柔提醒你「輕輕地」,是不是會覺得對方很體貼?是不是會因為輕聲細語的提醒,反而更小心地端起杯子?相反的,如果對方大喊:「不要打翻啊!」,可能會嚇得手忙腳亂打翻杯子。所以,孩子也是一樣!如果對孩子說「輕輕地」,他們就會更緩慢、小心地倒水。父母應該把「輕輕地」這句話徹底傳傳達給孩子,比「不要打翻」有更好的效果。因為「輕輕地就能做到」的正面暗示,遠遠勝過「不要XXX」的繞遠路思考方式。

「正面暗示」做什麼都順利,「不要打翻」反而讓孩子更容易出錯!「不可以」容易激起好奇心,越是「不可以」的事情,孩子就越想去做。很多時候,孩子並不是真的調皮,只是家長沒有用對溝通方式,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,親子之間都能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喔!

相關文章

spot_img

最新文章

spot_im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