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發展遲緩~慢飛天使在台灣

【本文轉自 林昰樺職能治療師•兒童療育未經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】

發展遲緩兒童為「在認知發展、生理發展、語言及溝通發展、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,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,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,發給證明之兒童。」

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兒童並積極介入療育,就能把握兒童大腦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!但早期療育又是如何幫助這群發展遲緩的兒童呢?早期療育服務是整體全面而橫跨越社會福利、衛生、教育三大領域,以家庭為中心模式來進行服務,對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發現、啟動服務多仰賴專業醫療機構的鑑定通報。

衛福部統計,2019年台灣有26471名孩童通報為發展遲緩,與過去相比有增加,但仍有許多慢飛天使待發現。那麼在台灣,醫療系統究竟是如何界定發展遲緩?現行體制又是如何幫助這些慢飛天使的呢?接著將會清楚介紹相關的內容,讓家長、老師、有緣有心的你,更了解這些慢飛天使。

如何鑑別發展遲緩?

2015年,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第九條明文指出,發展遲緩兒童為「在認知發展、生理發展、語言及溝通發展、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,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,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,發給證明之兒童。」

醫療觀點~醫學界如何診斷發展遲緩

發展遲緩屬於非特異性的神經精神症狀。診斷上可分為功能性及病因性診斷:

功能性診斷:根據各治療專業發展評估結果,領域包括粗動作、細動作、語言溝通、認知學習、社會互動、情緒行為等,是否個別或全面落後來判定。

病理性診斷:發展遲緩兒童有相當高的比例合併其他問題,部分是可以找到病理性原因,將於各專科領域接受後續追蹤治療,例如:癲癇、自閉症、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、腦性麻痺等。

任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兒童發展遲緩:


  • 產前胚胎受精時的染色體異常、腦神經發育異常、畸形、神經肌肉疾病、母親物質濫用、先天性感染、早產。
  • 生產時的缺氧缺血性腦病變;產後的腦性麻痺、黃疸換血治療、中樞神經系統感染、神經退化性疾病、先天性代謝異常、營養不良、內分泌異常、頭部外傷、腦腫瘤、癲癇、注意力缺失併過動症,自閉症,智能不足。

也有可能是環境造成,例如缺乏環境刺激,兒童虐待,教養問題等。此外,導致發展遲原因仍有不少的比例不明。

發展遲緩兒童整體服務概況

發展遲緩兒童的服務,是以篩檢、通報、評估、轉介、安置及追蹤輔導的整體性服務網絡。

新手爸媽有機會透過現行兩種篩檢模式:
1.初判家中寶貝是否為疑似發展遲緩的孩童:「衛生所篩檢模式」,在幼兒接受預防注射時,由醫療人員依照其年齡使用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進行篩檢,完成篩檢者,在健康手冊上蓋上發展篩檢專用戳記。



2.另一種為3-6歲幼兒,由社會局鼓勵托兒所合作建立「托兒所篩檢模式」,由保育員在每學期開學後兩週進行篩檢。然而實務上常因人員工作量過大、未受足夠專業訓練、無統一標準、給付與補助不足等狀況,導致篩檢並未全面落實。因此,家長的覺知意識仍是最重要的一環!

如果您不確定家中的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,建議可以先尋求醫療專業人員,如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評估,是否有發展落後與其他相關診斷的徵兆,並由醫師確立初步診斷。若確認為疑似發展遲緩,經通報後,個案管理師會進行後續追蹤管理,並轉介至各地區承接聯合評估之醫院,進行多專業之鑑定並核發證明,後續提供資訊轉介至早療單位、連結社福資源。

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報告指出,早期療育治療時間越長,對發展遲緩兒童整體成效呈現正相關趨勢。若您的孩子或週遭孩童疑似有發展遲緩,請務必把握時間進行療育,掌握關鍵機會促進家中寶貝的能力!

相關文章

spot_img

最新文章

spot_img